最近跟一些投资人聊天的时候,他们都会问在线旅游还有哪个玩法有机会,我的回答是,“如果有一个产品能让我在旅途中不用老从背包里掏那本又厚又沉的Lonely Planet”——已经有一些产品在做旅途中信息的事情,但还没成规模,现在多了一家。
梦想旅行就是这么一家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提供用户在境外旅游途中所需的信息,你可以理解成为旅途中的“大众点评”。我第一眼看到产品,惊讶于一个只做了四个月的产品这么成熟,这团队执行力是有多强。
我习惯把旅游分为行前、行中、行后三个环节:行前的预订已经有太多创业公司和大公司关注了,行后的分享还停留在PC时代(比如穷游马蜂窝),空有用户,向交易导流效果欠佳。偏偏行中,这一块用户对信息、交易的需求都很高,但创业公司或多或少都遭遇了一些困难:
做行中即时预订的玩途、海玩、我趣旅行等正在扩大产品品类和获取用户成本的循环中寻求平衡。
做行中信息的提供者还没有太多成熟玩家,我们之前报道过的口碑旅行和Weego都在尝试,我还知道一些不愿曝光的创业公司在做。
梦想旅行通过抓取其他网站的一切可能数据,基于POI(point of interest)进行整合,并按照POI的方式展示给用户。其中数据主要来源于攻略类网站、国外当地点评类网站(例如Yelp、香港的OpenRice)和综合类网站。这些已经入库的数据源,都会在梦想旅行上随时更新。
梦想旅行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所有点评打了很多细碎的标签,比如伊斯坦布尔的一家餐馆,标签就包括“羊肉”,点开这个标签,所有内容中涉及羊肉的点评都会出现。
两位创始人郭宁和Oasis告诉36氪,梦想旅行已经覆盖了全球150个热门城市,100万POI,收集了上亿条点评。这么多数据不担心选择恐惧症么?他们认为,用户在境外需要“最牛逼的”和“最近的”地方,要满足这两个要求,首先需要最全的数据。例如用户想找个附近711买瓶啤酒,这种需求只有在庞大数据库基础上才能满足;如果用户想找个最牛逼的餐馆,那就在基于大数据,辅以人工运营做推荐。
他们认为,梦想旅行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技术门槛。
Oasis的原话是,如果说腾讯、百度做这件事,我信,如果说穷游或者携程,我不信。
他们解释,整个产品的技术门槛在于数据合并,由于他们抓取了很多来自攻略类和综合类网站的数据,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都有,对于一些非结构化的数据,要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做出来,并入结构化的数据中。另外,在整合同一个POI信息的时候,不同数据源的POI信息并不统一,有可能是同一个地方,但采用的不同的名字,就只能根据地理位置,用技术手段整合。
Oasis和郭宁说,他们的机器学习能力能够实现,两个人在攻略中的不同描述,但基本表达同一个意思,就能归类到同一个标签中。当然这种学习也存在误差,比如我试了一下,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价格便宜”中,其实很多点评和攻略的愿意是,“价格不如xx便宜”。
另外一些冷门POI他们抓取了英文数据,如果需要中文,可以使用百度提供的“机器翻译”(当然翻译结果和水平千差万别)。
Oasis设想,未来会介入一些人工运营,因为梦想旅行作为一个工具,用户粘性较低,要想让用户在提高打开频次,就提供一些推荐内容,为用户行前提供“旅行灵感”,并做一些精简版的攻略。他们并不担心攻略和推荐内容陷入同质化,因为他们相信梦想旅行的工具性能才是其最大价值所在。
关于商业模式,他们的设想还是基于流量做线上线下两端变现。线上他们可以给一些目的地预订类产品(例如开头说过的海玩、玩途)做导流,并做一些竞价排名的推广;线下他们希望在境外购物做一些尝试,例如用户持app进入购物店打折的方式向境外购物店导流并抽成。
运营上,Oasis希望在机场重点做线下推广,因为他们的数据反馈说境外安装了梦想旅行的用户打开率远高于在境内安装的用户,因为在境内梦想旅行的功能性并不明显。至于线上推广,他们就瞄准了境外的中文用户。
公司在年初完成了1200万元的首轮融资,计划今年8月份启动下一轮融资,主要用于推广。公司目前只有15个人,其中有9个技术和少量市场和设计人员,主要来自于BAT——曾经两位创始人的手下。CEO郭宁曾阿里任技术总监,做搜索和广告算法业务,还在360做过搜广告和大数据业务。COO俞辉,也就是Oasis,曾任腾讯产品总监,负责过广点通和QQ空间业务。
个人认为,考虑到团队能力和商业模式,项目前景非常可观,产品未来的关键会在推广和运营上,而这也是Oasis擅长的工作。不过可能未来产品还需要加入不少人工运营作为辅助,对机器处理过的技术做更多的人工运营,保证其准确性和易用性,这是让产品趋于完美的重要环节。